首先要说的是,鸡娃一词特指父母为了让孩子在学业、才艺或任何竞争力指标上取得显著成就,而采取的一种高强度教育方式。它形象地比喻为给孩子“打鸡血”,即不断激励和推动孩子,安排各种辅导班、兴趣班、竞赛培训等,以期望孩子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鸡娃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中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与焦虑,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,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孩子未来能有更多成功的机会。而在文化层面,鸡娃一词的使用通常带有讽刺意味,揭示了教育内卷化的问题,即为了超越他人,每个家庭不得不增加教育投入,导致整个社会的教育期望和压力不断上升;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,也反映了家长之间的比较心理和社会地位的竞争。除了鸡娃以外,还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术语;比如青蛙指普通孩子,牛蛙指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孩子,素鸡则强调素质教育的鸡娃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