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刚放下眼镜,转眼就忘记放在哪里?过去爱说爱笑的她,渐渐变得沉默寡言、情绪低落?这些看似普通的“老糊涂”,可能并不是正常的衰老现象,而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。
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,其核心病理是大脑中β-淀粉样蛋白(Aβ)异常沉积形成斑块,破坏神经细胞功能,最终导致认知能力持续下降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病理变化往往在出现明显症状的15–20年前就已经开始。因此,抓住早期信号,实现超前干预,成为应对AD的关键。
以往,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问诊、神经心理测试(如MMSE、MoCA)、头颅MRI/CT等结构影像,以及脑脊液检测。但这些方法存在明显局限:高度依赖医生经验和患者主观描述,容易漏诊误诊;MRI虽能看到脑萎缩,却无法明确病理类型;脑脊液检测属于有创操作,风险较高且接受度低。这些都导致传统方法难以实现早期、精准诊断。
有没有更先进、更直观的方式呢?答案是:有。Aβ-PET显像技术,正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诊断“金标准”之一。
这项技术类似于给大脑做一次“犯罪现场勘查”。通过静脉注射一种特异性示踪剂,如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Aβ-PET显像剂——氟[18F]贝他苯注射液,再经PET扫描,就能在活体状态下清晰显示大脑中Aβ斑块的分布与程度。该方法无创、无痛、准确度高,可早在症状出现前就识别出AD病理,为超早期干预提供坚实依据。
更重要的是,随着抗Aβ单抗等靶向药物的问世,早期诊断的价值愈发凸显。Aβ-PET不仅可用于确诊,还能为用药选择和疗效评估提供关键信息,真正实现“看得准,治得早”。
过去,Aβ-PET检查因成本较高难以普及。而如今,随着氟[18F]贝他苯注射液的国产化和GMP标准化生产,该检查已逐步在京津冀、广东、江浙沪皖等多地区稳定供应,价格更可及,为更多家庭带来希望。
反复遗忘、执行功能下降、性格改变等,请务必引起重视。这不只是“老了”,可能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。尽早进行专业评估,尤其是通过Aβ-PET这类精准影像检查,才能真正抓住干预的黄金窗口。
关爱父母,从关注他们的细微变化开始。早发现、早诊断,是我们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最有力的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