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的起源与多个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相关,但最著名的纪念人物是介子推。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。当年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迫害流亡它国,介子推一直追随左右。在最艰难的时候,介子推甚至“割股奉君”,为重耳充饥。后来重耳做了国君,即晋文公。晋文公论功行赏,却忘了介子推。介子推不争不抢,带着母亲隐居绵山。
晋文公后来想起,心中有愧,亲自带人去绵山请介子推,但绵山山高林密,寻找不易。此时有人献计,三面火烧绵山,留下一方,逼出介子推。大火烧遍绵山,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。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。晋文公见状,恸哭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,上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“寒食节”,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,人们在这一天禁烟火,只吃冷食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,便赐老柳树为“清明柳”,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“清明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