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,即清明节前一两日;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,起源主要有禁火说、改火说、子推说三种。清明节源自古代帝王将相的“墓祭”之礼,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;清明节最早只是节气的名称,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。
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;到春秋时期,寒食节与介子推产生关联;唐代时,寒食节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节日,并与清明节相结合。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,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,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,到了唐朝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。唐后至元代时,寒食节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而逐渐式微。明清时期,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融并,进而被清明节取代,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、冷食等习俗。时至今日,寒食节已被很多人淡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