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“墓祭”之礼,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;清明节最早只是节气的名称,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。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,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,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,到了唐朝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。唐朝之后,寒食节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而逐渐式微。宋元时期,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,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、冷食等习俗相传至今。
清明是祭祀祖先、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,人们通过扫墓、祭祀等活动,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,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。放风筝也是清明的传统习俗,人们会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,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,象征着自己的疾病、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。清明节还有插柳戴柳的习俗,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,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;清明插柳戴柳的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、赐福驱疫。此外,清明节还有“踏青”“植树”“拔河”“斗鸡”“蹴鞠”“会船”“荡秋千”“蚕花会”等传统风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