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食节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和祭祀活动,后来逐渐与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子推的事迹相结合。据史料记载,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曾割股奉君,而晋文公复国后,介子推却隐居绵山,不愿受封赏;为了逼介子推出山,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,结果介子推抱树被烧死。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和高洁,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吃寒食,便形成了寒食节。
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,即清明节前一两日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,起源主要有禁火说、改火说、子推说三种。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;到春秋时期,寒食节与介子推产生关联;唐代时,寒食节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节日,并与清明节相结合;元代时,寒食节的节日内涵逐渐淡化;清代时,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融并,进而被清明节取代。时至今日,寒食节已被很多人淡忘。寒食节的传统风俗主要有“禁火冷食”“扫墓祭祖”“插柳戴柳”“踏青”“荡秋千”“蹴鞠”等。